喉部的声带与呼出的气息相互配合而发音,如果动作不协调,就不可能发出合乎质量要求的声音。
1.呼出的气息要有一定的密度才能造成适当的声门下压。如果呼气量过少、气柱密度小,声音就不结实、发飘、“有气无力”,或是声音“只在嗓子眼儿里”透不出口外。
2.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控制气息的流量流速。如果气息失去控制,无节制地往外流,喉部就会自动紧缩以节制气流。这种用喉部节制气流以发音的方式,势必造成嗓音的捏挤、不自然、难于自如变化,而且还增加了喉部负担,容易疲劳。如果在气息无控制的情况下发强声问题就更大;一种情况是,气息压力不够,只得用加大喉部紧张度的办法去“喊”,以致声嘶力竭;另一种情况是,气流量太大,此时,声门迅速闭紧,位于声带上方的那对假声带也会迅速靠拢下压,以阻挡气流、保护声带,这就不能不影响声带的自如振动,当强气流冲破障碍而喷出时,声带往往会因受冲击而充血,致使声音嘶哑。假如长期这样用声,就会造成声带的病变。
3,
配音与歌唱不同,在单位时间内平均配出的字数比歌唱多:汉语是有声调语言,每一音节的高低升降都要求声带及气息压力作相应的调节。因此,汉语
配音员要特别注意气息与喉部控制的协调平衡。比如去声字,声音由高到低,声带由紧而松,当需要强声发去声字时,如果气息控制不好,强气流会一冲而出,致使声音劈裂。又如大部分上声字由于音变发成21调,声音最低,声带最松,容易漏气,如果缺乏气息支撑,声音很容易 哑产生“噎住”的感觉。
4.发音时,气息与声带在时间上要配合好,要气到声门闭,不能此早彼晚。如果声门先闭,会增加冲开声带所需要的气息压力.费力而音直。若是气流先到,发音时会产生漏气现象,发音效率低,
配音者听者都感觉吃力。
由于开始的发音状态对以后的发音起着领头作用,因此要特别注意开始的音节起音时气息与声带的协调配合。
免责声明: 以上整理自互联网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(我们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)
联系客服
立即下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