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历史人文类纪录片配音中,面对过去的历史事件或是一个遥远的地域,配音者往往没有亲身感受、亲身经历,自然不能完全把握到更加详细的信息,从而难以调动思想感情。这就需要运用到想象这一重要元素。如同司马迁在创作《史记》时,许多历史事件难以考究,他除了把握住现有资料外,也在历史中添加了自己的合理推想和感情色彩。同样,配音除了要把握好准确的历史事件信息之外,必要的想象与自己的语言表达应该是不可脱离的。
想象在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中所起到的作用
1.什么是想象
从心理学角度讲,事物表象在头脑中的重新分解综合,就是想象。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祁芃老师认为:想象是心理过程,想象亦是人脑的机能。根据想象产生的原因,可以把想象区分成有意的想象和无意的想象。
2.配音中运用到的想象的种类
配音者在配音时所运用的想象一般是技巧性的想象,带有一定的目的性,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有意想象。配音者在配音时经常运用的想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种类。
第一种,回顾想象。
解说的画面是配音者完全接触过的事物,在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时,配音者只需要调动曾经的回忆,重复一次信息的检索,就可以完成这个想象的过程,可以称之为回顾想象。
第二种,再造想象。
这种想象在历史人文类纪录片配音中最为常见,这里引用《播音主持心理学》里的解释,“再造想象,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,在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”。④配音员根据解说画面,调动内心情感,确定配音基调,同时又运用再造想象,添加自己对配音作品的理解。
第三种,无源想象。
无源想象也叫创造想象,类似于平常所说的“凭空想象”,其实这里说的“凭空”并不空,因为想象的产生依据生活的积累。无源想象是配音员的一度创作,它在历史人文类纪录片配音中运用得比较少。
3.想象与历史人文类纪录片配音的关系
对于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配音,除了要具备专业技巧之外,配音者的内心情感运动在表达中尤为重要。有声语言的表达,都遵循着“理解→感受→形之于声→及之于众”的途径,因此,丰富的生活积累是配音创作的前提,而人们的所见、所听、所感、所想以及对味道的记忆等,都是未来想象的源泉。
在历史人文类纪录片配音表达中,想象是“调味剂”。在想象时,配音者更容易激发自己对纪录片的兴趣,因为想象的过程不是停滞不前的,它是运动的,使配音者与导演的创作初衷产生共鸣,使语言表达更为生动,这种状态下配出的解说词,更能够使受众在观看时产生思想上的交流。
同时,想象又可弥补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局限性,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。
免责声明: 以上整理自互联网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(我们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)
联系客服
立即下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