试听导航

文化宣传片配音解说词

  • 编辑:配音云
  • 分类:配音资讯
  • 浏览次数:779
  • 发布时间:2020-06-19 03:40:16
  • 分享到:

350多年前,清朝吏部左侍郎兼兵部右侍郎熊文举,看过了由家族戏班上演的汤显祖剧作《紫钗记》,挥笔赋诗:
凄凉羽调咽霓裳,欲谱风流笔研荒,
知是清源留曲祖,汤词端合唱宜黄。
––––清•熊文举《家伶泰生唱紫钗玉合,备极幽恕,感而赠之》
350年后的公元2006年,国家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,宜黄戏赫然其中。   宜黄戏出自于江西省中东部山区--宜黄县。 宜黄位于江西中东部。公元257年建县,迄今已有1765年。全县面积1944平方公里、人口23万,辖12个乡镇、2个垦殖场和一个省级工业园区。
宜黄县因穿境而过的宜水和黄水而得名。这里重峦叠嶂,风景秀美。山的怀抱和水的臂弯,蕴育出了宜黄独特的人文历史。
千百年来,宜黄山川形胜、河流深沉,吸引了徐霞客、曾巩、王安石、汤显祖等历代文人墨客驻足吟咏。明代抗倭名将谭纶、清朝禁烟名臣黄爵滋、近代佛学大师欧阳竟无等名臣大儒就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与成长。
佛教禅宗祖庭曹山寺,是佛教曹洞宗的发脉地。曹洞宗东传日本、韩国,如今弟子信众数千万人。举目环视,禅寺四周青山形如花瓣,簇成一爿观音莲座,浑然天成。
号称“江南第一古墓”的谭伦墓,无论牌坊、神道精湛别致的建筑工艺,还是石人、石兽浑厚传神的雕刻技术,都巧夺天工,叹为观止。
徜徉在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棠阴,五里长街,仍旧石板逶迤;十里河埠,依稀商贾云集。这里留存下来的明清时代徽派风格的高宅大院气势恢宏,雕檐画栋美伦美奂,透射出曾经的繁华与喧嚣。
商路就是戏路。
随着明朝中叶江南地区手工业经济的兴起,宜黄的夏布漂染业带动了商贸繁盛,各路戏班也纷至沓来。南戏的弋阳腔、青阳腔、海盐腔、昆山腔;北曲的西秦腔等戏曲声腔在宜黄荟萃一堂、盛行开来;鼎盛时期,在这座山城里,以戏为生的艺人达三千之众,造就了名噪江南的“临川才子、宜黄弟子”的美名。
历史上的宜黄,曾经与安徽的安庆、江苏的扬州一道,成为那个时候中国南方戏曲三大重要的活动舞台,在中国的戏曲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。  明末清初,经受过南戏北曲熏陶与改造的“宜黄腔”产生之后,迅速向周边地区传播,成为当时江西的一大地方戏剧种。大约在公元1795年前后,宜黄腔辗转流传到了清朝时期中国的文化政治中心------北京,逐渐地演变出了中国戏曲当中脍炙人口的“二黄腔”。
“栖凤林中几处笙簧吹夜月,化龙池畔许多鳞甲待春雷”
——谭伦故居楹联
追根溯源,宜黄戏的兴起,要首先归功于杰出的乡贤------抗倭名将、明代兵部尚书谭伦。
谭伦主持兵事将近30年。明嘉靖39年前后,东南沿海倭患日甚,他受命在浙江一带练兵防御。
治兵之余,挚爱韵律的谭伦:“殚心经济,兼好歌声。凡梨园度曲,皆亲为教演。务穷其巧妙,旧腔一变为新调”。
1561年3月,谭纶获得朝廷批准回家丁忧。他把军中的海盐腔戏班也带到了宜黄,并令其将海盐腔传授给家乡的戏班子弟。当这种外来的唱腔与家乡戏班的地方唱腔紧紧融合之后,就为中国的戏曲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---宜黄腔。
“大司马死二十余年矣,令其技者殆千余人。”同为抚州乡贤的伟大戏剧家汤显祖在他著名的戏剧论著《宜黄戏神清源师庙记》中真实地记载下了宜黄戏班的历史辉煌。
万历26年(1598年)春,四十九岁的汤显祖辞官回到家乡临川,潜心从事戏剧创作。
令人惊讶的是,曾经在六朝陪都南京任过礼部主事、精通各路戏曲音律的汤显祖,他笔下的传世经典《临川四梦》,竟然是用当时的宜黄腔曲牌创作的,并且首先是由宜黄戏班演唱而走红大江南北的。尤其是他最得意的《牡丹亭》,在创作完成之后,汤显祖不惜亲手执导教戏:
“玉茗堂开春翠屏,
新词传唱《牡丹亭》。
伤心拍遍无人会,
自掐擅痕教小伶。”
于是,围绕着《牡丹亭》是否适合采用宜黄腔演唱而引发了一场中国戏曲史上著名的论战------“汤沈之争”。
“《牡丹亭记》要依我原本。其吕家改的,切不可从。虽是增减一二字,已便俗唱,却与我原作的意趣大不同了。”从这些书信恳切的语气中,可见汤显祖对宜黄腔情有独锺。
如果说谭纶把海盐腔引入宜黄,打开了“宜黄腔”戏曲艺术的崭新天地,形成了宜黄戏的第一个鼎盛期;那么汤显祖专门为宜黄腔创作排演的经典剧作《临川四梦》,以及对这种声腔剧种不余遗力的扶持和培植,就进一步地把宜黄戏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境界。 迭化字幕:
“人生而有情。思欢怒愁,感于幽微,流乎啸歌,形诸动摇。或一往而尽,或积日而不能自休……”
——汤显祖《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》
明朝万历三十年(公元1602年)。1000多名以演唱宜黄腔为生的“宜伶”集资兴建戏神祠庙。
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为戏曲行业供奉戏神的神庙。
热情的汤显祖应邀撰写了《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》。这篇《庙记》也成了中国戏剧史上第一篇论述戏剧功能与戏剧导演学的奠基之作。
汤显祖在《庙记》中清晰明了地介绍了宜黄腔的来历与繁荣景象;完整提出了对戏剧的产生、起源和功用的见解;阐述了明代戏曲艺术的演变、剧种的种类、演员的艺术修养,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戏曲理论宝库。
汤显祖之后的清朝初叶,闯荡江湖的宜黄艺人在乱弹腔的影响下,对当时流行的枞阳腔大胆进行改造,演变出了“唢喇二犯”和“平板吹腔”,使之成了一种与曲牌体式截然不同的戏曲声腔。
后来,宜黄戏班的艺人们又把伴奏配器中的小筒胡琴定为主乐;而正是这种标新立异的做法,成了中国戏曲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创举。
此后,包括京剧、昆剧在内的众多剧种,都开始把小筒胡琴当作主要的伴奏乐器。
清乾隆年间李润元的《雨村剧话》中说:胡琴腔起于江右,今世盛传其音,专以胡琴为节奏……又名二簧(黄)腔。
此时,宜黄戏班的艺人们还在剧本、表演、音乐、舞美(包括脸谱服饰)等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创新,使宜黄戏的地方色彩更加鲜明,个性更加突出。
清朝乾隆年间,三庆徽进京,打开了徽班进京的通道,宜黄腔也随之在繁华的京城传播了开来。
礼亲王昭连在他的《啸亭杂录》里说到:“近日有秦腔、宜黄腔、乱弹诸曲名……皆街谈巷议之语”。
戚震也在他的《京华百六竹枝词》中说道:“宛转珠喉服靓装,弋腔秦调杂宜黄”。
这些都真真切切地记载下这种宜黄腔在京城里与著名的弋阳腔、秦腔并肩比美的事实,可以想见它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了。 在我国现存的三百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,宜黄戏的形成、发展、演变和兴衰过程俨然成了我国戏曲发展的一个缩影。
它在几百年中积存下来的三百多个优秀剧目,更是我国戏曲宝库中难得的珍品。
近些年以来,宜黄县高度重视对宜黄戏的抢救、保护和传承,为抢救,挖掘、整理、修缮、弘扬宜黄戏做出了大量的工作。
如今,宜黄已经投资1600多万建成了宜黄戏大剧院,为宜黄戏提供了现代化的表演殿堂;在实验小学开办了宜黄戏表演班,为传承这门古老的戏曲艺术注入了年轻的血液;组织专门队伍进行宜黄戏的抢救和保护工作,出版专著《宜黄戏》;联合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深入进行宜黄戏的理论研究,搜集、编撰、出版了宜黄戏剧本和音乐研究著作;扶持、组建了一批宜黄戏民间班社,重点恢复桥坑、三百田等地的农民业余剧团,并且开展经常性的培训和演出活动,为传承和弘扬宜黄戏增添了不竭的动力。
可以相信,有一大批宜黄戏艺人和研究、保护工作者的努力与坚守,古老的宜黄戏--这朵民族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必将开得更加鲜艳夺目。

免责声明: 以上整理自互联网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(我们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)

联系客服 立即下单

样音推荐 更多
1 男1_专题_人物专题配音_讲述 男1-大气专题 557 0.3万 收藏 下单
2 男1_专题_企业专题_区块链类配音_科技 男1-大气专题 501 950 收藏 下单
3 男1_专题_企业专题_山东华油新能源公司配音_大气 男1-大气专题 492 519 收藏 下单
4 男1_专题_企业专题_珍珠配音_激情 男1-大气专题 538 430 收藏 下单
5 男1_专题_企业专题_美业舒缓感配音_优雅 男1-大气专题 489 351 收藏 下单
6 男1_专题_企业专题_钻石配音_神秘 男1-大气专题 473 303 收藏 下单
7 男1_专题_企业专题_鞍山解说配音_大气 男1-大气专题 492 256 收藏 下单
8 男1_专题_企业专题_高速公路配音_沉稳 男1-大气专题 475 235 收藏 下单
9 男1_专题_党建政府_临港经济开发区配音_成熟 男1-大气专题 469 227 收藏 下单
10 男1_专题_医院专题_中医药类配音_舒缓 男1-大气专题 497 282 收藏 下单

配音咨询

客服-伊伊 客服-露露 客服-欧阳 客服-婷婷
返回顶部